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组织“机电赋能非遗,传承焕新出彩”文化传承实践团于2025年7月7日-7月14日来到河南省开封博物馆、木版年画博物馆和朱仙镇开展“匠心守护非遗,薪火传承经典”文化传承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体验非遗技艺,聚焦木版年画这一承载千年民俗与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魅力,用实际行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期间,实践团的成员们首先来到了河南省开封博物馆,重点参观木版年画展厅。展厅内,精美的木版年画一一陈列,绚丽的色彩、细腻的线条、深刻的寓意,仿佛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珍宝,静静地诉说着往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同学们瞬间被这传统艺术的强大魅力深深吸引,初步感受到木版年画深厚的文化底蕴。色彩艳丽的门神、寓意吉祥的民俗图案吸引众人,博物馆的讲解员细致介绍了年画题材与历史内涵,大家不时驻足拍照记录。
随后,成员们来到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到了年画的发展脉络。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幅幅年画静静地诉说着过往。门神画中的秦琼、尉迟恭威武庄严,寄托着古人驱邪避灾的朴素愿望;灶王画里的灶君慈眉善目,承载着百姓对家庭和睦的美好期盼。这些年画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从选料到雕刻,从调色到印刷,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尝试亲手制作年画,感受着刻刀在木板上游走的力度,体会着颜料在纸上晕染的韵律。这种体验不仅让团队成员对木版年画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也让团队成员对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随后又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鹤林进行交流,任老先生讲述传承故事,让大家体会到坚守非遗的不易。
最后,成员们抵达位于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一条街”,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廷旭老人的年画店。老人展示了用于套印木版年画的雕版,为大家讲解选料、刻版、套印等工艺,了解到木版年画的制作采用的是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的方法。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选板、雕刻、套印等多道工序,工艺复杂且精细。在张老先生的指导下,成员们体验了套印工艺,印出的图案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工艺的精妙,他们近距离观看年画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从刻版师傅的精雕细琢,到刷色过程中对色彩和力度的精准拿捏,无一不让大家惊叹。
通次深入朱仙镇木版年画实践之旅,实践队员不仅亲眼见证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精湛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了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木版年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流程让大家深受启发。此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它给实践队员的启示和影响将会持续。希望实践队员能够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传递给更多的人,共同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携手前行,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让木版年画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
